全世界共有的四十多万种植物中,只有人参被古今中外的人们称之为“神草”百草之王。人参吸收天地、日月之能量,将能量转化为能被人体吸收的神奇成分,据科学研究,人参目前发现的二百多种人参单体皂甙能一一对应人体的某种疾病,野山参的长寿基因真的能让人类延年益寿,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攻克过程中,人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参的外观也与人类有着密切联系。几千年来人们使用人参的实践,验证了人参与人极为相似的神奇。
人参的芦、膀、体、艼、须,与人的头、肩、身体、胳膊、腿对应且相似。
人参单匹叶子由五枚复叶组成,靠其获取能量,维持生长,与人手的五指和作用相同。
人参的红色果实形状与人的肾脏形状相同,且果实内有两粒种子,种子的数量、形状与男性的睾丸相同。
人参种子自然传播过程中,从脱落到次年破土发芽的时间为270多天,与女人孕育胎儿的时间相同。人参每年七月在茎的根部萌发的越冬芽、潜伏芽到第二年破土发芽的时间正好是10个月。
在我国应用人参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们已经了解到:人参生长习性之一是在不利条件下可以长期休眠。人参根的生命力特别顽强,能长达几百年,古人不能解释人参的这些奇特生命现象,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传说。
关于人参 ,在我国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诗词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神奇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及至现代,还有以人参为主题的戏曲。歌舞、电影出现。对这种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近年来,人们称之为“人参文化”。而这一切皆因为人们对人参强大确切的功效而产生的崇拜而赞美。
我们看看古代关于人参的赞美和传说:
宋代《太平御览》,保存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博物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其中涉及人参的部分内容有:
《春秋运斗枢》曰:”“摇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摇光” , 北斗第七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相应,北斗星中摇光星的光辉到达大地,才有人参生长;如果大川大山不能正常发挥效能,摇光星不能正常发光,人参便不能生长。这些记载,把人参及其生长环境条件加以神秘化,使之与上天之灵光灵气发生了联系。
三国时代魏国《广雅》,里面广泛收集古代的词汇和资料,谓“参,地精,人参也”。当时把人参看成是地之精灵。
到梁代,对人参的传说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故事。唐代史学家姚思廉编著的《梁书》中,记载了南朝时期的隐士阮孝绪在深山中为母搜寻人参治疗急病的故事 ,人参的神奇疗效及其重要作用,在故事里也得到完美的展现。
《太平御览》,曰“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 ,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长二尺许,四体毕备,而发有损缺。将是掘伤,所以呻也”。《广五行记》,曰“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两则故事都把人参同有血、有肉、有知觉的人体联系在一起,它能呻、能呼、能啼,生长在深深的土壤里,通过挖掘可以获得,但切勿致伤,即使是弄伤头发,人参也要发出痛苦的反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人参的“释名”项下曾有转述,同时阐发了“得地之精灵,故有十精、地精之名”的观点。看来李氏对人参的神秘感以及古代的许多传说还是认同的。李时珍还强调“参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己神草”。同时引用《礼斗威仪》中的观点:“下有人参,上有紫气。”对《春秋运斗枢》的天地相应产生人参的说法,李氏似乎表示赞同。并以之为据强调:“观此,则神草之名,又可证矣。”
这些古老的传说、故事、神话最初形成的年代已无法考证,所传诵的事迹都是以人们的感受、理解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其本源仍是来于多彩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通过种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意愿与希望。
据《前汉天久志》记载,“参为白虎三星,直者为卫右."
后有以参星与商星为东西相对的二十八宿之两颗星,故杜甫诗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古人因下有人参,上有紫气,即把他想象为天上的巨大红星。
人参的“参”字,古有浸,渐之义。想亦为‘参’字之谐音。后因为人参酷似人形而成 “人身”之谐音。 (唐)柳宗元书曰“言人参者似人形。”但‘参’字之最早取义是“参星”和人参之象形。
中国人参文化研究专家孙文采教授根据出土的殷商时期青铜器箙参父乙盉 。上面的‘参’字释参为象形字,即参字上半部分为人参果,中间横线是地面,地面以下是人形的人参主体根部。
人参的异名,及其繁多。
《神农本草经》曰:“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吴氏本草》曰:“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一名血参,一名久微,一名玉精。”诗人称之为“金井玉兰”,道家称之为“皱面还丹”。长白山民间称人参为“棒槌”等。
针对上述别名,李时珍在他的的《本草纲目》中释为:“别录一名人微,微乃参字之讹也。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由上述可以看出,古往今来,能有这么多美丽故事和繁多名字的只有人参。
自明清以来,随着闯关东这一人类最大迁徙活动的陆续出现,在长白山地区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独特文化形式的人参文化,其中以长白山放山采参活动为代表的人参文化最为典型。
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开始有人挖人参。长白山区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
过去,长白山区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因此,放山是对人的胆量,智慧,体能乃至道德的考验和锻炼。原始深林中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为了生存和找到,挖掘,保存好人参,客观上需要一些山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需要科学的技术和能力。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提炼,交流借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独特的民间风俗。经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
放山习俗分布于长白山区。
放山习俗中的崇拜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出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理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中国各民族古老的习俗中像放山习俗这样经历千年而今仍具有实用价值的并不多见。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他的灵魂。而长白山人参文化的灵魂就是被尊称为采参祖师、长白山神、老把头孙良。。。。。。老把头孙良的绝命诗“家住莱阳本姓孙。。。。。。。。”在东北各地多个地方志中都记录了孙良的故事和多个版本的绝命诗,笔者曾经4此到访过孙良的老家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见到了孙氏家谱和孙良的后人,也两次邀请了孙氏后人到通化参加三月十六老把头节,孙氏后人带来。。。。。为先祖孙良扫墓。孙良墓位于。。。。。。
其实孙良并不是第一个到长白山采人参的,但为什么人们把他称为采参祖师、长白山神呢?明末清初,以山东为人数最多的人们为了生计开始闯关东,前途未卜的闯关东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长白山腹地,从事着各行各业,基本都是与大山打交道,背井离乡的淳朴百姓在这满目荒夷的地方也需要有精神上的支柱,要有可寄托的心中之神。中国人民一直把‘义’字看得很重,把仁义、善良、忠孝的传奇人物奉为神,诸如关公,就被人们奉为武财神,膜拜供奉。山东莱阳的孙良,为了给母亲和乡亲们治病,冒死独创长白山采参,遇到同在长白山采参的张禄,结为兄弟,又与张禄半路走散,为了寻找兄弟,几天几夜只吃了一个蝲蛄,最后累饿交加倒在蝲蛄河边(今通化县湾湾川)。
闯关东的后人们被孙良的忠孝仁义所感动,尊奉孙良为老把头、采参祖师、长白山神。
神是什么?高尔基说: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是人们的师傅和同行。马克思说:人们总是按神圣、模范人等观念为自己造出关于本身的种种虚假观念,然后把这些观念独立化、实体化、神圣化,战战兢兢地拜倒在脚下。
陈增福教授说:神的发生的本源,在于尘世间的人,依据自身的形象、愿望与价值观念等的创造。孙良由人变神,他植根于长白山开拓历史的初期,生存艰辛的放山人,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非确定感、无常感、对周围陌生、冷酷的自然界的无能为力的挫折感与恐惧感,所生成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期待与虚幻的心灵安慰。
老把头是长白山人的放山人依照自身的形态与要求的创造,并成了开发山区的精神支柱。长白山区所有求财于山者,统统信仰老把头。所以把头是放山采参活动中的中心人物。
来源:孙卫东整理
相关政府部门链接
院校、院所链接
相关检验、鉴定机构链接
人参相关企业链接
人参相关协会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