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把头节

家住莱阳本姓孙,

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

顺着蝲蛄河往上寻。

三天吃了个蝲蝲蛄,

不找到兄弟不甘心——孙良(附图)

【老把头孙良故事】在长白山区,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采参祖师、老把头孙良闯关东挖参,并被当地各行各业人们尊称为“长白山神”的故事。

明末清初,正是朝代更迭,兵荒马乱的年代,山东莱阳一带更是连年旱灾、瘟疫横行,百姓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躲避瘟灾。在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有一个叫孙良的年轻人,他的母亲也得了重病,老郎中说只有长白山的人参才能医治。孙良是个孝子,仁义忠厚,为了给老母亲和乡亲们寻得人参和能给大家找一个谋生的去处,决定告别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独自冒险闯关东。

从莱阳到长白山几千里路,一路上官兵层层设卡,盘查森严,关东地区还是女真人的领地,严禁汉人到长白山采挖人参。如果被官兵抓到,轻者挑断脚筋,重者处以极刑。孙良凭着智慧和勇气越过层层关卡、走过千山万水,来到人迹罕至的长白山腹地。

那个年代的长白山地区,茫茫林海,野兽出没,瘴气弥漫,对于初来的孙良来说不仅仅是要有胆量和勇气,更需要有智慧、丰富的辨识野山参经验和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孙良一路走一路和山里偶遇的当地人学习识参采参经验。

孙良寻参心切,有一天在大林子里由于又苦又累,体力不支,晕倒了。恰巧一位同是山东来的叫张禄的人也在此地采参,发现了昏迷的孙良,将孙良背到自己的窝棚里,救了孙良。醒来的孙良万分感激张禄的救命之恩,俩人闯关东的经历相同,能在这里遇到山东老乡,彼此都非常高兴,决定结为异姓兄弟,结伴采参。

转眼已到深秋,天气也转凉了,兄弟二人也采挖到了不少野山参。孙良无时无刻地思念家中的亲人和等待人参救命的乡亲们,夜里兄弟二人商量决定明天再挖最后一天就回山东老家。

第二天,俩人分头去采人参。天黑前孙良先回到了住处,等兄弟张禄回来,但是一直等到天黑了,也不见张禄归来。孙良焦急万分,生怕张禄兄弟遇到什么危险,大喊“张禄————”不顾一切地跑进了漆黑的大林子里去找张禄————

孙良一直找了几天几夜,饥渴交加,只在蝲蛄河里找到了一只蝲蛄充饥,终因身体严重透支,倒在了蝲蛄河边,生命弥留之际,咬破手指,在身旁的卧牛石上写下了那首悲切的绝命诗:“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亲兄弟,顺着蝲蛄河往上寻。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一位石匠上山找石头路过此地,发现了孙良的尸骨和那首用鲜血写在卧牛石上的绝命诗,被孙良的义气所感动,在卧牛石旁掩埋了孙良的尸骨,并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凿出了孙良的那首血诗,并把孙良的事迹讲给了更多的闯关东的后人————

后来闯关东的挖参人经常会梦到一位白胡子老头,在梦里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拜托放山人帮助寻找自己的兄弟,并为放山人指路,保护着放山人。于是孙良被长白山的挖参人尊称为采参祖师、老把头、长白山神!长白山区的放山人对老把头孙良顶礼膜拜,每一伙参帮进山,都要用三块石头搭砌成老把头庙(又称老爷府),插草为香,祈求老把头保佑放山快当。

放山人用孙良精神约束自己、鼓励自已,一次次在大山里迷路,靠精神力量化险为夷,这就是放山人常说的走麻达山后会遇到一位白胡子老头带领大家走出麻魂圈子,这种现象是人在极度绝望时产生的幻觉和精神指引。

当地人说,几百年来整个长白山大林子的老把头庙漫山遍野,随处可见,老把头庙数量绝对是世上排第一位的山神庙。

老把头以超出常人的胆量和气魄独闯长白山,为了等待、寻找结拜兄弟张禄,客死他乡。他的这种大孝大忠、大仁大义、勇敢智慧的精神品格正是古今中国劳动人民所尊崇、所敬仰的。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信奉神话故事中观音菩萨的善良、救苦救难的慈悲心肠,信仰关公的忠孝仁义,并将他(她)们奉为心目中神,虔诚膜拜。而孙良正是传承了这两位神的精神,给当时闯关东的劳苦大众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拓荒求生的信心。

当那些背井离乡,前途未卜的山东人在闯关东的路上犹豫徘徊时,当那些山东人路上遇到艰难险阻或无依无靠濒临绝望时,孙良成为了闯关东拓荒者精神上可信赖的精神领袖。孙良给了闯关东人们巨大的精神鼓舞和信心。他们认为:孙良是咱山东老乡,会保护所有山东穷人。

陈增福教授说:“神的发生的本源,在于尘世间的人,依据自身的形象、愿望与价值观念等的创造。孙良由人变神,他植根于长白山开拓历史的初期,生存艰辛的放山人,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非确定感、无常感、对周围陌生、冷酷的自然界的无能为力的挫折感与恐怖感,所生成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期待与虚幻的心灵安慰。”

由此可见,在辽、吉、黑三省东部长白山地区的山民们普遍将老把头孙良作为他们命运的主宰,将他奉为神明,也是那个年代正常的心理现象。

【老把头节·老把头诗】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是老把头的生日,长白山地区的人们都要杀猪宰羊(民间一直用整猪或猪头作为供品,活动结束后,供品会被大家争相抢夺,因为这是山神老把头受用后分赏给大家的,会保佑家里人一生健康、平安。当年种参的大户会把上供的整猪用大锅烀熟,先让老人和孩子、伙计们享用),大贺三天,比过年都隆重,这天被成为老把头节。几百年来,老把头节成为了当地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不但是与人参打交道的人们过老把头节,还有与大山打交道的伐木人、养蚕人、采山货人、开矿人、猎人等都过老把头节,甚至解放前,山里的土匪和种大烟的人也隆重地过老把头节。老把头节一直延续至今。

在辽、吉、黑三省东部长白山地区的十几部地方志中,都有“三月十六,老把头节”和“老把头诗”的记载。

诸如:《通化县志》、《抚松县志》、《临江县志》、《辉南县志》、《安图县志》、《宽甸县志》、《桓仁县志》、《珠河县志》、《宝清县志》、《桦甸县志》、《奉天通志》、《吉林通志》、《莱阳县志》等。都有“三月十六,老把头生日”和“老把头诗”的记载。

尤其是那首老把头孙良用血写的留言诗,不但朴实无华,浅显单纯,但它却脍炙人口、感人肺腑,于是便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老把头的挖参经历是悲剧性的,但却令人奋发;他在民间产生的力量超越时代、阶级、民族!他的诗把他的悲剧化作一种崇高精神,一种利用自然的力量,鼓舞了千百万开发长白山的人们顽强不屈地征服大自然。

【人物真实性考证】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烟稀少的年代,长白山区各行各业都流传和信奉老把头孙良,说明孙良应该确有其人。那首广泛流传的绝命诗、长白山区诸多县志和各版本的人参故事是最有力证据。

2015年4月24 日,通化市人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卫东与通化县环保局刘玉山局长、通化县政协文史委梁克弋主任、通化县文广新局杨绍君副局长等一行远赴山东莱阳,对孙良故里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进行了寻访与考证。在西富山村党支部书记孙全太的陪同下,找到了孙良家谱。家谱记载,孙良是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人,出生时间应在明末清初。并且在寻访中发现,村里的老年人都会背诵孙良的那首绝命诗。在当今,孙良的绝命诗只有两个地方的人们熟知,一是长白山区;二是孙良的老家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在这两个地方相隔两千多公里,跨海隔山,虽经改朝换代跨越近了400年,却对这首诗惊人地契合。

经过亲身考证,西富山村多位60岁以上老人;孙浩伟(84岁)、孙吉斌(86岁)、孙泽松(64岁)、孙宝玺、孙浩吉等等孙氏后人,都会背诵孙良的那首绝命诗,而且都说是小时候上辈老人们教给他们的,代代流传下来的。而除了这两个地区,全国其他地区则没有这种现象。这为判断孙良就是长白山区的老把头、祖籍是莱阳人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4年12月20日出版的《莱阳市志》记载:莱阳地名由来已久;孙良被奉为山神的传说在穴坊当地“流传代代不息”;明末清初莱阳地区天灾人祸不断是孙良被迫闯关东的时代背景依据。

《莱阳市志》第24编“文化艺术”第二章“文学艺术”第五节“故事传说” 中,共记载了5个当地传说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孙良被奉为山神的传说》,内容与长白山地区流传的故事相差无几,绝命诗几乎完全相同。

我们在孙浩吉家收藏的民国25年(1936年)由孙墨佛主持修订的《孙氏族谱》(共八册,一册总谱,七册分谱)中,在西五甲老三支三分册中有这样记载:“第十一世孙凤奥,生有二子,长子善,戴氏,四子;次子良,王氏,无嗣。”由此看出孙良是第十二代,娶妻却没有后代。他的哥哥孙善却有四个儿子,这又足以印证地方志和传说故事中,孙良闯关东死在长白山的真实性。“无嗣”绝对不是巧合,而是史实。以上足以证明孙良确有其人,他就是长白山的采参祖师老把头,并非神话传说人物。

【老把头坟考】

关于老把头坟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民国十六年版(1927年)《通化县志·古迹·老把头坟》记载:“老把头坟位于县城西南信禾乡(今通化县湾湾川),相传清初封禁时代台兵稽查严,人迹罕至,独老把头冒险深入采掘山参,人服其胆。老把头殁。为留此墓。欧美多探险家。老把头殆其流亚欤。”

伪康德二年(1934年版)《通化县志》(卷三下,第九二页后“通化县汽车路电信网图”)记载:现“湾湾村”标注为“老把头坟,”可见其流传久远。

1996年4月10日通化县为修公路,将老把头墓南移50米,当时据专家对墓中发挖出来的残留骨骸与陪葬的陶器鉴定,死者至少葬于300年前。

【历年老把头节活动】通化市人参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每逢农历三月十六,都举行老把头祭拜仪式和老把头节庆祝活动。2016年老把头节,特别邀请老把头孙良后人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书记孙全太(孙良二十二世孙)和村长孙高健(孙良二十四世孙)一行,携带家乡五龙河水、富山之土前来参加祭拜活动。并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老师参加此次老把头节活动。

曹保明老师发言说:山神老把头节是长白山区重要的民俗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区域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是长白山区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认识自然和开发自然中遗留下来的重要节日。老把头节又是一个传递情感的日子——纪念挖参、放山的老把头,就是在传递着一种深深的情感,是人的一种品质在充分展示,表明人类的“有祖而尊”。歌颂的是历程,传承的是亲情,弘扬的是品质,继承的是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和未来所需要的。长白山老把头节又是一个尊重自然的日子,尊重自然是人类在久远的生存历程中探索出来的珍贵的生存经验和生存科学。人类认识自然,也是在认识人类自己;人类祭祀自然,也是在传播自己的态度。这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科学的态度,一种和谐的态度。过人参节和祭祀老把头,就是在寻求着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共。今天我们举办老把头节,又是在歌颂着劳动和开创。人类在生活中一旦确立了一个民间节日,这个节日就成了人们记录自己艰辛历程的重要记载。劳动创造了一切,放山和挖参、包括园参的培栽都是长白山区人们久远的生存历程,以“人参节”、“老把头节”传递下来,具有很深的意义和充分的理由。我们欢呼这个节日,一定要过好这个节日。老把头节是一个独特而珍贵的“区域”节日、民俗节日,它是属于百姓自己的节日。我们要传承好这个节日,保护好这个节日,让它在长白山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人们心中深深扎根,并被世代牢记。(老把头文化研究里面还有两篇曹保明老师的发言应该写入)

【清代皇家采参之地·老把头采参之地】老把头孙良采参之地即是现在的通化境内。在近400年前也是清代皇家分封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官参采参山场。

据《盛京参务档案》记载:按照参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到此采参必须是盛京上三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每逢采参时节,此三旗各出参丁50名,此外还有领催等少数监管官员。这支采参队伍每年由盛京启程,前往吉林通化附近的额勒敏山场(镶黄旗采参山场,今通化县二密河流域)、哈勒敏山场(正黄旗采参山场,今通化县哈泥河、浑江、集安境内)和岗山(正白旗采参山场,今通化县大川村岗山和集安全境)采参。

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它的主产地,就如中国福建安溪镇是铁观音的主产地,又如中国的中药材必须讲究“道地”。清朝皇帝一定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将乌拉山场中最好的三个采参山场分封给他直管的上三旗。

清朝政府将他们官方在乌拉山场采挖到的人参称为“官参”,“官参”只能上缴朝廷,若经特殊许可才能买卖交易的也只能是四等以外的人参和闯过柳条边墙偷采人参的刨夫们在皇家参场外围所偷采的人参。(皇家参场重兵把守,根本无法进入,只能到偏远的外围偷采)的人参。

【人参产业园续写辉煌】

在老把头葬身的蝲蛄河畔,在清代皇家上三旗的采参山场遗址旁,坐落着快大人参产业园区。它承继着中国昔日采参业的历史,在四百年后的今天,把这片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建成了中国最大的人参产业园。他们以老把头仁、义、礼、智、信的精神作为经营理念,在老把头孙良荫护下,让人参造福人类,使人参文化绵延流芳。

文化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长白山区人参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底蕴。

通化市人参文化研究会致力于发掘、整理、传承与弘扬古老的人参文化,为人参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博大精深的传统人参文化与人参产业的有机结合,让快大人参产业园的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孙卫东  通化市人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版权所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 建设单位:吉林人参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院) 吉ICP备18000431号 技术支持:恩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