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蝼蛄

学名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异名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de Beauvois直翅目,蝼蛄科。别名非洲蝼蛄、小蝼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水狗。国内从1992年改为东方蝼蛄,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同华北蝼蛄

为害特点:为害水稻造成的枯心苗,是稻茎基部被咬,严重的咬断,呈撕碎的麻丝状,心叶变黄枯死,受害稻株易拔起,稻茎上无蛀孔,无虫粪,这种症状在落水晒田时或稻株四周无水时才能见到。东方蝼蛄为害其他作物特点,参见华北蝼蛄。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一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别于华北蝼蛄。卵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形与成虫相近。

生活习性:在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5月上旬一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若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500px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一19.8℃,500px土温为15.2—19.9℃时,对楼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防治方法: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对楼蛄、蛴螬、金针虫防效好。


来源:中国知网

版权所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 建设单位:吉林人参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院) 吉ICP备18000431号 技术支持:恩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