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属种类
著名植物学家林奈于十八世纪创立了人参属,此后众多学者开始了对人参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人参属物种在地理上呈现东亚—北美间断分布,该属内共包括五个物种,分别是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假人参(P. pseudoginseng Wall.)、姜状三七(P.zingiberensis C. Y. Wu et K.M.Feng)、西洋参(P.quinquefolius Linn.)和三叶参(P. trifolius L.)。其中,假人参种内又可分为多个亚种,如狭叶假人参(P.pseudoginseng Wall.var.angustifolius (Burkill) Li)、羽叶三七(P. pseudoginseng var. bipinnatifidus Li.)、三七(P. pseudoginseng var. notoginseng Hoo et Tseng)和大叶三七(P.pseudoginseng var. japonicus Hoo et Tseng)等。另外根据植物化学分类和细胞学分类对人参属进行分类学研究表明:根据染色体结果显示,人参、西洋参和日本的竹节参为四倍体(2n=48),而三七、屏边三七等一些物种为二倍体(2n=24),结合地理分布情况推测人参是多倍化后较为进化的物种。
二、人参分布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隶属于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作为名贵的中药材,人参因具有滋补强壮、补气宁神和抗衰老等功效而享有“百草之王”的美誉。
人参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野生人参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北部地区,但到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森林面积大幅度缩小和人类过度采挖,野生人参的种质资源面临不断萎缩和濒临灭绝的困境,再加上个体发育过程缓慢,自身繁育能力低等原因,野生人参已经非常稀有,并于1992年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目前,野生人参仅有少量分布于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目前野生人参大致分布在北纬40°~48°,东经117°~134°范围内的山林地带。
栽培人参自然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目前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广泛栽培,并在河北、山西也有引种。此外,栽培人参在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和日本等地也有栽培。
三、西洋参分布
西洋参(学名:Panax quinquefolius)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花旗参、洋参、西洋人参、American ginseng,原产于加拿大的大魁北克与美国的威斯康辛州,中国北京怀柔与长白山等地也有种植。加拿大产的叫西洋参,美国产的叫花旗参,服用方法分为煮、炖、蒸食、切片含化、研成细粉冲服等。
北美野生西洋参分布于北纬30°~48°,东经67°~95°的加拿大和美国的海拔300 ~500m的低山地区,生境是以栎树(Quercus sp.)为主的阔叶林带。野生西洋参多生长在山林坡地,常是靠近水沟、溪流、土壤肥沃、湿润透气。参根生长深扎到夹石的土壤甚至黄色底土中,土壤属于森林灰棕壤土,也有的野生西洋参生长在布满石块的林地,参株生长在乱石间隙松软的土壤中。
西洋参的栽培区为美国东北部沿大西洋的缅因州和东南部沿大西洋的北卡罗来纳州、肯塔基州、密苏里州,纬度约北纬 35°到北纬50°,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加拿大西洋参栽培区主要分布于魁北克省和蒙特利尔,位于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流域。本区1月份平均气温在-12 ~4℃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在16℃~ 21℃之间,四季有降水,年降水量可达 1016~1270mm ,无霜期 100~140 天,天然植被为针阔混交林。
我国西洋参在 1980年引种栽培成功,发展到现在,已形成西洋参产业。目前,我国西洋参栽培已有 4 大栽培区。东北栽培区:分布在吉林省的集安、通化、长白、靖宇、抚松、辉南、柳河、梅河口、永吉、桦甸、磐石、敦化、安图等县(市);黑龙江省的穆棱、宁安、五常、尚志等县;辽宁省的桓仁、本溪、宽甸、新宾、清原等县;华北栽培区:分布在北京市怀柔县、山东的莱阳、栖霞、掖县、文登、福山和荣城等县市。华中栽培区:分布在陕西省留坝县、陇县、南郑县、宁强县;四川省巫溪县,安徽省的金寨县等。康滇栽培区:在我国低纬度中亚热带的高海拔山区,如福建省的戴云山区(北纬 25°43’,海拔1600m)和云南省丽江地区拉美容高山药物实验场(北纬 22°09’,海拔 2880m),也有少量引种栽培。
四、三七分布
三七(学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 F. H. Chen ex C. H.):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主根肉质,呈纺锤形。茎暗绿色,指状复叶,轮生茎顶;叶柄具条纹,叶片膜质,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花100朵左右;总花梗有条纹,苞片多数簇生于花梗基部,卵状披针形;花梗纤细,小苞片多数,花小,淡黄绿色;花萼杯形,稍扁,花丝与花瓣等长;子房下位,果扁球状肾形,种子白色,三角状卵形,7-8月开花,8-10月结果。
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是以其根部入药,其性温,味辛,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常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栽培于云南南部和广西南部,近年来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四川等地也有试种。
来源:中国知网
相关政府部门链接
院校、院所链接
相关检验、鉴定机构链接
人参相关企业链接
人参相关协会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