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桂秋
2020-06-05

隋桂秋,女,吉林省东丰县语文教师。1967年5月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于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1988年7月从通化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东丰县三合中学工作,从此踏上了教育的征程并一直坚守着教育事业。1991年转入吉林省东丰县第四中学工作。是教育这片沃土把她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

自参加工作以来,隋桂秋一直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2004年1月被认定为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4月,被认定为吉林省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教师。

她对所任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较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掌握全面学科教材,能起到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能积极参与课改和科研项目的课题研究,有比较突出的贡献。

从教整整三十载,辛勤耕耘莫表白,兢兢业业为教育,无私奉献抛洒爱。这四句话是对隋桂秋老师教学工作的高度概括。对教育执着的追求,对学生无比的热爱,塑造了她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形象。三十年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她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工作,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奉献。

她所学虽然是历史,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从此与语文结缘,并一发而不可收。1991年调入东丰县第四中学。年轻热情的她,工作积极负责,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赢得了学生的爱戴,领导同事的赞扬,并很快成为学科骨干教师。然而,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却不时撞击着她的思绪,这份焦灼、不安来自于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回想过去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她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课讲得越来越多,教材也越来越熟,她却常常深感知识的日显陈旧、僵化,语文究竟该怎样教?究竟应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已经成为市级“教学新秀”的她,并没有满足现状,从1994年开始,隋桂秋又走上了充实而又繁忙的求学之路。借阅了一摞又一摞书籍,做了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一桌一椅、一盏小小的台灯,伴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静读的夜晚、忙碌的周末。1996年,她获得了吉林省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证书。1998年,被认定为辽源市首批骨干教师。她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教育战线的一棵长青树。1999年,在全县初中语文教研会上做观摩课,对东丰县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带动一大批青年教师投入到语文教学教研活动中。不断进取的她,则如教学的领军人物,向更高的教学目标迈进。1999年,她在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又先后多次参加县市组织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并获得一等奖。平时的积累,大赛的历练,使她日益地走向成熟。使她逐渐成长为一名业务日臻完善,教学风格独特,工作作风严谨,综合素质全面的骨干教师。教学成果的取得,并没有阻止她继续进取的脚步。2002年,她又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并在2004年获得结业证书。不断的学习,开阔了她的视野,夯实了学识基础。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的、甚至其他社会科学的各类知识,积聚着沉淀于心底,灵活娴熟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让她充满自信、信心百倍地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一名“教学能手”。

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验试行。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根底,她积极投入改革实验。教学中,她一贯实行民主教学,充分相信学生。注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2001年---2002年,在东北师大接受中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让她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她率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陈规,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她提倡张扬个性,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参与学习,真正实践了教师角色的彻底改变。她常向学生渗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思想,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平等讨论。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即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她所教的同学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让她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为适应课改新要求,她又积极的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先后参加的辽源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使她成为在教学中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新型教师。

身为班主任的她,用爱去激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使之成为阳光向上的人。她创意性的开展“成长之路,万点繁星”活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关注他们心灵,关注他们的成长的历程,及时合理的引导、疏通,适时真诚的鼓励、表扬,把自己的爱心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他们。她带的学生视她为挚友、伙伴,升入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和她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她带的班级无论基础怎样,最后都会成为优秀班级。

2004年1月,她被认定为中学高级教师。2007年参加市级骨干班主任集中培训,更进一步提高了她的管理艺术和水平。不断的探索和积极实践让她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学生的热爱、社会的好评。2008年3月,被认定为吉林省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在2008年教师节,获得获县教育局2007年考核优秀嘉奖,成为先进个人,并被党组织吸收为一名预备党员,向更高的思想境界迈进。200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12月8日,撰写的论文《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爱心唤醒爱心》被收集在东丰县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成果汇编里。2012年10月,获“东丰名师”荣誉,2013年被评为辽源市“优秀班主任”。2015年11月,参加教育部“省培计划”——吉林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省外研修项目北京师范大学中学语文学科短期集中培训。2011年3月10日,参与研究的辽源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LYJYKX115KT034),经课题专家组鉴定评审,准予结题。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2012年3月,撰写的论文《博文互动出妙境另辟蹊径笔生花》,在第二届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研究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精湛的业务,娴熟的基本功,浓郁的教学特色,加上她本人对于事业的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赤诚的爱心,打造了隋桂秋老师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品格,孜孜以求、勤奋进取的态度,为人师表、富有爱心的师者形象。

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业余时间她不忘初心,一颗热爱诗词的心永不改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作品,活跃在网络和本土文学诗社,2015年,成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她的作品格调清新,歌颂生活,传达着美和正能量。《咏龙头诗墙》发表在《中华诗词》2015年第12期上。《南山雪》、《田园梦》等作品发表在大型诗集《诗情画意鹿乡行》上。诗词练笔作品发表在《画乡诗词》《长白山诗词》上。个人作品集:《花落隋家诗词选》。她笔耕不辍,永葆青春,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和文化素质的丰厚。正如诗友所言:随风远逝年华暮,贵在坚持多读书。秋来莫悲花落去,谦虚留墨名不沽。

不断进取的脚步,不懈努力的追求,丰富的教学经验,丰盈的精神世界,名至实归的荣誉,综合素质全面的骨干教师。隋桂秋老师无论是个人的师德水平,还是业务能力,在教师队伍中都是佼佼者。她廉洁自律,思想进步,从一位年轻有为、老师,成长为我们教育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创新型人才,都要归功于母校通化师范学院的教育。她无怨无悔地投身教育教学工作,无限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地为家乡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做着应有的贡献,堪称师中楷模!

真是:站三尺讲台,育桃李满园;倾一腔赤诚,展人生风采。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她犹如常青树,根繁叶茂,昌盛不衰,为教育事业贡献着青春和力量!

 

附:隋桂秋五律十首

咏龙头诗墙(新韵)

青山影不孤,绿野抱珍珠。

坝上风吟月,桥头浪枕书。

长墙排雅韵,锦鲤问渔夫。

诗意缘何起?声声入美湖。

 

咏凇

http://alumni.thnu.cn/upload/2017/8/30142735832.gif琼枝夜聚华,素雅质无瑕。

放胆欺寒柳,瞒人护瘦桠。

如烟腾幻境,似雾笼轻纱。

日耀银丝闪,风摇满树花。

 

校园赏枫(新韵)http://alumni.thnu.cn/upload/2017/8/30142735853.gif

校舍花坛里,青枫叶欲燃。

株株发茂盛,片片展光鲜。

五角牵纤手,多情馈眼帘。

羞约秋烂漫,再赏更斑斓。

 

南山栈道行景

栈道静如空,权将胜迹通。

松香弥里外,雀语匿林中。

阴翳遮晴日,山花醉晚风。

休闲何处去?于此乐无穷!

 

沉醉

竿涂晚照晖,钩钓翠湖肥。

水面群鳞跃,峰尖彩翳飞。

自然融一体,天地本相围。

沉醉何须返?时人已忘归。

 

桃花惜

泥盆暂作畦,蛰伏故园迷。

偷拭香隅泪,空依陋室栖。

花开还不语,叶落自成蹊。

柳岸堪为叹,娇莺暗咽啼。

 

杏花语

粉嫩新枝上,香浓瓦舍前。

微羞晨日里,欲语暮云边:

悦己何时至?娇妍空自怜!

佳期休错过,逸兴趁华年。

 

李花品

争俏杏桃谦,春风玉手拈。

花纯梅雪妒,肉美齿唇沾。

纽做看枝下,谁偷飨舌尖?

几回滋味品,苦尽自甘甜。

 

侧金盏花(新韵)

我本雪中莲,痴心恋故园。

冰魂催灿蕊,傲骨化清寒。

侧拟金葵裂,偏将酒盏端。

偶因神旨降,受命报春天。

 

咏蒲公英

此物最平常,春来应景忙。

花争秋菊色,味散苦莲香。

墨叶随坡绿,金根带土黄。

痴心终不改,碧玉小家妆!

 

 

图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官网

网址链接:http://alumni.thnu.cn/star_person/fc/117/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