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华,1964年生于吉林省浑江市,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现工作于白山市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职称,现任教学副校长兼初二语文教师,同时担任吉林省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作为语文教师, 何敬华始终耕耘在教学一线,勤于学习,锐意创新,一直走在教改的最前沿。1985—1988年承担市实验项目“比较法”实验获市一等奖;1989年“单元教学”在二十一中学首开先河,并向全市推广;1995年以来在“东北师大基础教育专家团”的指导下采用“六八六实验——三段五步教学法”教学,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辩论能力大有提高;1997年参加东三省中学语文研讨会首届研讨“三段五步教学法”实验获一等奖,东北师范大学及白山市政府表彰她为“东北师大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自2009年以来,何敬华又开始践行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灵活,以生为本,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形成“朴实、严谨、民主”的独特教学风格。历届中考,她所带的班级各科成绩及语文单科成绩都在全市遥遥领先。
作为班主任, 何敬华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心,“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是她的工作准则,总是抓住“犯错”时机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从不放弃一个后进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兢兢业业、廉洁自律、公正博爱,宽容善良;学生称她是严师、良师、仁师,更是益友,赢得历届学生爱戴、家长信赖和社会的好评。白山电视台对何敬华做过专题报道,她的事迹刊登在《白山报》《吉林省英模事迹》上。
作为教学副校长,何敬华能够摆正位置,既是校长的参谋,又是校长的助手。根据学校实际提出教研组与年部并行管理体制,编写了学校教学常规各项细则及各种奖励制度。尤其是近几年来,何敬华不断总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教学案为载体,构建四环节教学模式”,学校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中考十二连冠,成绩斐然。
何敬华坚持科研立校。她本人主持并参加多项省级、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全体教师学习《新课标》,开发校本资源。组织英语组拓宽学习资源,以人教版教材为主,整合上海外研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材,开设语音课、设立英语角,通过多种举措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组织语文组编写了《中学生必备古诗三百首》《古典寓言一百篇》,每周保证一节阅读课、两节古诗早读课,每学期七年级开展“百人古诗”汇报,八年级语文课本剧展演已经成为学校的传统;带领地理组整合教材,依托时事热点开设时事地理课,通过地理课堂解读时事热点背后的地理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通过时事地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落实国家提出的“艺体2+1”活动,何敬华带领音乐组实施了小乐器进课堂,小学低年级学习竖笛,高年级学习葫芦丝,初中生学习口风琴;领导体育组实施小体育进课堂;组织美术组整合美术和综合实践教材,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编写了校本教材《以灵启智、以美育心》。根据学生的意愿开设了选修课、必修课、欣赏课,并在七、八年级成立了个性十足、喜闻乐见的学生社团:音乐类、美术类、体育类、文学类、科技类五大社团21个小组。各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才能的平台,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作为吉林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何敬华除做好自身工作外,还承担省市“国培”影子培训工作,每年坚持送教下乡。在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同时,何敬华还在工作之余利用网络平台与全省初中语文教师交流研讨,带领工作室成员通过课题研究引领白山市乃至吉林省的初中语文教师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工作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培养出一批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素质和作用良好的骨干教师,他们活跃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上,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已成为白山、长春、通化等市的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白山市及周边城市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天道酬勤,笔耕不辍,何敬华撰写的《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学校管理中的木桶“理论”》《文言文语法教学要随文而教》等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一级刊物《名校》《读写算》《教育界》上;《运用多种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探讨》等论文获国家、省、市一等奖;参与编撰的《语文达标训练》《文言文阅读大观》《初中快速作文指导与示范》等五本书在全国发行。
32年兢兢业业的教学生涯成就了何敬华,每日超负荷的辛苦付出使她积劳成疾,患上了宫颈癌,但病魔没有压垮她,经过艰难痛苦的化疗之后她又坚强地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何敬华挚爱着她的事业,也离不开这块滋养她的教育沃土,她会为教育事业无悔地、执着地走下去。
图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官网
网址链接:http://alumni.thnu.cn/star_person/fc/117/1429.html